设正点财经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 页 财经新闻 主力数据 财经视频 研究报告 证券软件 内参传闻股市学院
你的位置: 正点财经 > 财经新闻 > 国内财经 > 正文

极端气候引发的全球粮价波动对中国影响几何?

2012年08月10日 19:55 中国新闻网
    干旱、虫灾、台风、大雨……极端气候影响下,全球粮食市场波澜起伏,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全球粮食主产国持续释放“粮食减产”信号,引发全球粮价及肉制品价格波动。全球人口第一大国和粮食消费大国的中国,受此影响几何?

    目前看来,中国数亿农民似乎并不太担心来自大自然的“威胁”,消费者也尚未感受到全球粮食市场波动的冲击。

    位于中国西南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今年上半年一度遭受历史上最严重的稻褐飞虱灾害,气候异常是虫害泛滥的直接原因。不过,广西贵港市港南区农民张航仍满意今年的收成。

    “收入比去年这会儿增加了5%左右。”张航说,国家启动了粮食保护收购价,加上病虫害防治到位,他收获的优质稻在市场上每公斤价格甚至比国家收购价还高了一块五毛钱。

    今年广西早稻增产已成定局,春收粮食总产约29万吨,同比增产6%。

    然而,在太平洋对岸的美国中西部地区,异常干旱气候正在导致粮食价格飙升。过去一个多月,美国大豆、玉米以及小麦等粮价持续刷新纪录:玉米累计上涨超过60%,小麦期价今年以来已累计上涨30%以上,大豆逼近2008年高峰时刻,豆粕则创下历史新高。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玉米、大豆、小麦出口国,其生产直接左右全球粮食价格。更糟的是,东欧干旱天气也影响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重要谷物出口国生产;在南美阿根廷和巴西,农作物正大面积毁损,全球大豆供应遭受重创。

    联合国粮农组织8月9日表示,7月份全球食品价格指数上升6%,创2009年11月以来的最大升幅。

    “食品价格上涨将令全球上百万贫民面临灾难。”英国慈善组织乐施会8日在其一项研究结果中发出警告。

    对于中国而言,这种影响目前还不甚明显。中国国家统计局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1.8%,创2010年2月以来新低,也是30个月以来首次低于2%。

    中国食用农产品价格总体维持平稳运行与自身粮食产销状况密不可分。广西壮族自治区价格监测中心专家刘健认为,中国谷物连续增产,生产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夏粮收购政策进一步到位,农民种粮积极性也在提高。

    长期坚持立足国内确保粮食安全的基本方针,粮食自给率多年来保持95%以上,这是中国粮食市场稳定的深层次原因。稻谷、小麦等粮食品种基本处于自给或自给有余的态势,即便全球粮食供应紧张,中国粮价依然“波澜不惊”。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夏粮总产量为12995万吨,比上年增加356万吨,增长2.8%,超过1997年的历史最高水平。

    小麦是公认的全球“第一口粮”,也是国际粮食交易市场最大的农产品,中国小麦持续增产,对稳定同期剧烈波动的世界粮食市场无疑有重要作用。

    不过,专家表示,对中国而言,国际粮价变化导致的输入型通胀风险的确存在。如果美国玉米和大豆收成预估远低于交易商预期,中国通胀率也会受到负面牵连。

    美国农业部10日将再度下调大豆和玉米产量预计。这意味着国际食品价格存在进一步上涨的风险,蛋、禽肉、牛奶等价格都可能上行。

    2011年,中国粮食进口6390万吨,主要进口用于食用油加工的大豆、用于变性淀粉生产的薯类。

    农业专家建议,中国在粮食进口政策上可采取多元化战略;企业可通过市场方式避免国内稳定价格受到全球粮价的冲击。

    中国各级政府和粮食产销企业对全球粮食因气候异常引发的涨价浪潮保持着高度关注和警惕。已经有不少企业通过期货交易、大宗商品订单制度等方式,力争多渠道、以合理价格进口大豆、玉米等,避免“高位接单”。深圳平石期货交易分析师张天运认为,这也是在中国粮食安全构筑“金融防火墙”。

    中国政府正在评估如何采取措施,通过国家储备的方式,给予食用油生产企业一部分补贴,从而稳定价格。毕竟,中国大豆需求量的近80%依靠进口。(记者任沁沁何丰伦)

    
热点推荐:
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 | 合作伙伴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正点财经网所载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