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正点网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 页 财经新闻 主力数据 财经视频 研究报告 证券软件 内参传闻股市学院
你的位置: 正点财经 > 财经新闻 > 国内财经 > 正文

多业态并进 期货公司服务实体"羽翼更丰"

2017-09-28 00:00:00 期货日报
    “喜迎十九大?砥砺奋进的期货市场”特别报道之三

从单一期货经纪业务到期货经纪、投资咨询、资产管理、风险管理业务协同并进,过去5年多来,期货公司乘着行业政策“快车”实现了多元经营,业务结构不断优化,资产管理、风险管理等创新业务已经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多元业态不仅推动、带动期货公司综合实力提升,而且使其服务实体经济的羽翼更丰满。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作为期货服务实体的执行者和实践者,期货公司更高质量服务实体产业和企业需要强大的综合实力作后盾。

近5年来,期货公司在做好传统经纪业务的同时,稳步推进资产管理、风险管理等创新业务,并逐步拓展基金销售、做市业务,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149家期货公司中获得投资咨询、资产管理、风险管理业务资格的期货公司分别为106家、129家和61家。

据中国期货业协会统计,2016年,期货行业净资本、净资产总额分别为684.8亿和910.54亿元,分别较2012年的416.91亿和456.67亿元增长64.26%和99.39%。

盈利方面,2016年全年期货行业净利润64.75亿元,较2012年的35.56亿元增长82.09%。具体到期货公司,2016年,净利润突破亿元大关的公司数量有21家,而2012年只有8家;净利润超过5000万元的公司数量达36家,2012年为24家。

尽管当前在期货公司的利润构成中经纪业务仍是大头,但不少优质期货公司的利润结构已经有显著改善,风险管理、资产管理业务创收大幅增长,已逐渐摆脱过去依赖通道业务的盈利模式。

在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的同时,期货公司加紧修炼“内功”,提升资源整合能力,探索和创新服务模式,在服务实体经济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稳。很多期货公司更是依托旗下风险管理公司,运用“保险+期货”、场外期权、基差交易等模式服务实体产业和企业。

资管业务转向自主管理

资产管理业务是真正拉开期货公司多元经营序幕的创新业务。自2012年9月试点以来,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近两年来资管规模增速分别达737.21%和124.66%。

截至今年7月末,全行业正常运作的资管产品共有2856只,规模合计2347.69亿元。在全部的2856只产品中,超过30%的产品配置了商品期货或者金融期货。

随着期货公司资管模式的成熟和资管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认同并接受期货资管产品。据有关统计,2016年,期货公司资管产品的个人客户数量较2015年增长1.69倍,一般法人客户数量较2015年增长92.58%。

“期货公司资产管理计划已经成为期货市场机构投资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充分发挥了投资管理专业化、投资结构组合化、投资行为规范化的特点,对于平抑期货市场异常波动、维护市场稳定运行起到了积极作用。”有行业人士如是说。

在拓展资产管理业务规模的同时,期货公司不断修炼内功,提升自身的投研能力和自主管理能力。特别是在“去通道”的背景下,提升自主管理能力更需要强大的投研做支撑。

“投研能力是决定公司各项业务能否成功的关键,是各项创新业务的基础,也是打造专业化、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华泰期货总裁徐炜中对期货日报记者说。

据介绍,为打造一流投研,华泰期货一方面与行业顶级机构进行宏观研究领域交流和合作,另一方面聚焦产业深度研究,组织进行国内、国外主产区调研,第一时间将调研成果转化为研究报告和投资方案,并分享给相关产业客户。

“我们非常认同‘回归本源’,包括期货资管回归本源。”金瑞期货资产管理部负责人张莉丽表示,金瑞期货在继续做好与市场上优秀投顾合作的同时,加大投研力量,以进一步提升公司的自主管理能力。

据她介绍,金瑞期货已经培养出了量化交易和固收两个团队,目前公司的自主管理团队管理的资产规模超过1.2亿元,较前几年实现了大幅增长。

除提升自主管理能力外,期货公司也在资管业务上尝试创新。今年5月,金瑞期货在数年研究指数编制和应用技术的基础上陆续发行21只商品指数基金,涵盖了全商品指数,农产品、能化和建材三个行业指数,以及有色金属、贵金属等多个单商品指数,建立了国内最大的商品指数产品池。

“我们发行商品指数基金的目的是丰富国内资产配置品种,为投资者配置大宗商品提供更便捷的工具,并致力于为期货市场引入更多的专业投资者,以改善市场投资者结构。”张莉丽说。

风险管理模式成形

期货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对期货认识的加深,其风险管理需求也越来越个性化和复杂化,而这给期货公司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实体企业风险管理需求变化主要源于三方面:一是企业的差异化、精细化管理需求增强,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大宗商品价格经历了长周期调整,促使企业寻找差异化的经营手段。二是企业自身有提升衍生工具运用能力的需求。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贸易企业的经营思路逐渐由‘赚取价差’向‘上下游服务’转变,这倒逼很多大型贸易商提升自身的衍生工具运用能力,他们自然就有了与期货公司及其风险管理公司开展融资、场外期权等业务合作的需求。三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随着实体产业的转型升级,越多来越多的产业企业对衍生工具的需求不断增强,进而推动了场外期权市场的发展。”徐炜中说。

期货公司的风险管理公司正好契合了这些需求。作为期货公司服务实体经济最直接、最“接地气”的业务之一,风险管理公司业务试点4年多来,规模不断扩大,业务模式也日趋成熟。

据统计,截至2017年7月31日,65家在中国期货业协会备案的风险管理公司总资产266.10亿元,净资产为115.81亿元。今年前7个月,风险管理公司行业累计业务收入和净利润总额分别达到422.26亿元和7.39亿元,同比分别大幅增长104%和534%。

更值得一说的是,风险管理公司的场外衍生品业务于2014年起步,2015年业务规模放量,2016年以来一直保持快速增长。今年截至7月31日,风险管理公司场外期权累计新增名义本金806.45亿元,是2016年全年的近6倍、2015年的近20倍,今年下半年还有望翻倍。

“期货市场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为实体产业和企业提供价格风险管理工具,各类衍生品的作用也在于对冲各类风险。”南华期货总经理罗旭峰对记者说,南华期货正致力于搭建一体化的衍生品服务体系,尤其是以风险管理公司――浙江南华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为抓手,通过设计符合客户实际需求的风险管理方案,从期货、现货、场外期权等方面全方位服务产业客户,进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和南华期货一样,很多期货公司依托旗下风险管理公司平台,深入产业、扎根产业,应产业企业所需,为其量身定制个性化的风险管理方案。

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近几年来,风险管理公司行业不断探索和创新,灵活运用现货、期货和场外衍生工具,在仓单服务、基差贸易、合作套保、定价服务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成熟的服务模式。除设计场外期权产品,为客户提供个性化风险管理工具外,风险管理公司长期深入产业链,参与现货贸易,通过期现结合以及与产业企业的合作来服务产业。

以铜产业为例,长期以来废铜定价与期货价格挂钩的程度小,废铜企业参与套期保值的比例较低,在价格下跌的过程中,废铜行业往往受到的冲击更大一些。“在长期的业务接触中,我们逐步了解整个废铜行业面临的难题,不断向废铜企业普及其他铜企的套保经验,并结合废铜产业链的特点拟定有针对性的保值方案。”金瑞期货研究所所长孙敏涛对记者说。

对于下一步风险管理公司如何深化服务,徐炜中认为,一方面,风险管理公司应立足本业,以平台化思想,专注业务创新、业务支持、资产配置和机构客户综合金融服务,不断在服务实体经济中探索并寻求突破。另一方面,要继续做大做强期权业务。“期权作为非常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目前在国内大宗商品市场中的运用还处于初级阶段,未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将不断提升期权运用水平,为实体企业提供更高性价比的风险管理服务。”徐炜中说。

徐炜中同时表示,期货公司要深刻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意义,回归本源,努力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服务实体经济中有大作为,才能做大做强自身。
热点推荐:
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商务合作 | 联系投稿 | 联系删稿 | 合作伙伴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