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正点网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 页 财经新闻 主力数据 财经视频 研究报告 证券软件 内参传闻股市学院
你的位置: 正点财经 > 财经新闻 > 宏观风向标 > 正文

赛龙会成为压垮江西投资环境的一根稻草?

2017-11-16 00:00:00 秦朔朋友圈
    赛龙事件之后,脆弱的中部省份招商环境又雪上加霜。

表面上看,经过近十天的争论,共青城和江西省内对赛龙事件已经逐渐趋于平静,但国内媒体依然追着这个“热点”不放。赛龙事件也确实有成为“热点”的潜力:

明星企业轰然倒塌,明星企业家身陷囹圄;

是政府不作为或者过度作为,还是企业也患上了“政府优惠依赖症”?

……

这些话题有的过于敏感,有的过于稀缺,无论哪一个,都能上头条。

事实上,共青城当地对赛龙事件也是风声鹤唳。10月30日钛媒体以《创始人离奇被捕,深圳赛龙突然死亡之谜》为题,刊发分析员文章,称因共青城抽贷,共青赛龙陷入困境,创始人代小权则因逃税339万元被逮捕、判刑。该文更指时任副市长詹政莫名拘禁代小权,有索要股权等行为。但之后,共青城政府和当事官员詹政多次发声,给了媒体另一个版本,詹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全面否认文章诸多指责,并称自己非但没有限制代小权,反而曾应代小权请求,带警察从黑社会手里救出了代小权。尽管钛媒体的稿子只采用了单方面信源,但共青城方面的声音也并没有更详细的证据,一时间,赛龙事件演绎成“罗生门”。

赛龙事件也引起了江西省相关部门的重视,据悉,目前,江西省和九江市多部门人员进驻共青城,正在着手对事件彻查。

担心赛龙事件对江西的招商引资环境造成恶劣影响是笔者在采访过程中听到的最多的话。一位驻江西的央媒记者告诉笔者,钛媒体报道发出后,他们第一时间对事件的当事各方进行了采访,但报道并没有公开发出。“我们是以内参的形式发出来的,事件对江西的影响有多大还需要看后续的处理情况,但对共青城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不少媒体在采访中也发现,在与当地企业、政府官员沟通时,他们几乎一致担心,外界将因共青赛龙事件而对当地招商环境产生疑问。较为常见的观点,则认为此前形同“吵架”的舆论交锋,给外界观感极差,因此更应彻查此事,全面客观呈现事件过程,以消除外界质疑,也以此梳理由招商而构建的政府与企业关系。

让江西地方担心的,是赛龙事件产生多米诺股牌效应。

近年来,江西打造“风景这边独好”,希望打造山水秀美、绿色健康的旅游形象来吸引投资,带动经济。

在《半月谈》杂志2017年6月刊发的“省会观察”《南昌,咋昌?追赶者这样选择》一文中,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殷美根分析说,南昌弱,弱在反映发展后劲的工业经济“体量不大、龙头不强、集群不多”。这事实上是整个江西的工业经济写照,而要改变这种状态,最主要的就是吸引外部的投资、人才和技术,但最后,都归结到一省一市的“溢出效应”――能不能真正以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产业和资金。

投资环境对江西这样的中部省份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几乎所有的地市都在建高新区、开发区,而又缺乏创业的氛围,要填满这些高新区、开发区,最重要的无疑是吸引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和资本。从全国来看,江西的地理位置并不优越,而且工业基础薄弱,在这种情况下,面对虎视眈眈的中西部省份的竞争,就更加需要小心翼翼地维护其投资形象。

我们可以从2016年叶檀对南昌的评价激发的反应管窥一二。

2016年财经作家叶檀在《我眼中最无前途的十个中国城市》一文中,将长春、沈阳、哈尔滨、兰州、大同、洛阳、南昌、温州、唐山、大连列为最没有前途的十个城市。在这十个城市中,南昌是唯一一座中部省会城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东南地区,江西是个传统农业省份,距离海洋较远,小农经济和思想比较重,并且官场生态与民间信用生态不大良好。我有个朋友就在南昌附近上了个投资的大当,与当时的领导人提倡的植树相关。环保是好事,南昌也是全国首批6个低碳试点城市,但补贴的腐败使得绿服成为绿腐。”

叶檀的文章发出后,江西省内非常重视,省内媒体也积极反击,江西日报子报江南都市报在其官方微信号上发布题为《专家发文:南昌最没有前途!500万南昌人怒转,我!们!不!服》的文章,以“未来5年”为主题,枚举了12条南昌的发展亮点,“晒”了南昌的经济发展,也“晒”了南昌城市交通规划,指出叶檀对南昌的评价有失公允。

但这挡不住赛龙事件的发生。赛龙事件,击中的是投资者最看重的信用生态。之前网上就有“投资不出山海关”的说法。

赛龙事件发生后,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缪因知撰文指出,前有“投资不出山海关”的冷笑话,现在“投资莫去江西”的说法,似乎也正在浮现。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刘远举也以《江西赛龙启示录:三线城市为什么不适合互联网创业?》,分析一个地区要发展经济、吸引投资、吸引创业,要改变的不仅仅是产业结构、制度的制约,还有那些世道人心。需要用契约意识、权利意识、商业文明、市场意识、乃至公民权利意识去冲击多年计划经济对人们的影响。

谁都不希望赛龙事件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谁都不希望赛龙成为多米诺骨牌倒下的第一张。

虽然并非所愿,但往往都是直到骆驼倒下才注意到那最后一根稻草。

有一个例子非常具有典型性。2015年国庆期间,青岛38元大虾事件将青岛类似宰客事件公诸于众,网友评论,一只大虾毁了青岛这座城,更毁了山东省旅游系统数亿元砸出来的“好客山东”品牌。

赛龙事件在江西可能不是最后一根稻草,这就更值得警惕。

再回到投资环境,我们在复盘赛龙事件时发现,赛龙和共青城之间的矛盾恩怨,是一个很值得解剖的政商关系样本。一方面,共青城为了招商引资做大GDP,缺乏商业理性,过度参与了企业的要素配置甚至资本结构之中。等到企业绩效达不到预期之后,又使用蛮力,抓住企业家的皮毛问题,用公权力将其绳之以法,这不仅损害了当地声誉,也有损法律公正。

比如,当初为了引进赛龙,共青城下足了血本。在税收上,共青赛龙投产之日起3年内,除享受国家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外,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由共青城政府从专项资金中给予80%的奖励扶持,之后5年减半扶持,共青赛龙高管两年内免个税;在融资方面,共青城开放开发区管委会通过银行或融资平台为共青赛龙解决两亿元融资信用额度;在用地方面,共青城按4万元/亩提供500亩工业用地,并提供200亩优惠商业用地,共青赛龙还可在共青城创业基地的标准厂房内免费租用一年约1万平方米的电子标准厂房和办公配套用房;代小权还当选了九江市政协常委。

另一方面,赛龙自生能力不足,幻想用“它养”的办法解决本该“自养”的问题,整个过程中赛龙机会主义的行为值得反思。现在有一种很不好的商业模式,不是2B,2C,2VC,而是2G,也就是靠政府这个政策那个平台,寄望从中获得市场上找不到的红利。

政府希望企业撑政绩,企业则希望从政府攫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匆忙“订婚”,“结婚”极其仓促,婚前没有严格“体检”,加上发现毛病后不是当断则断,而是抱着幻想讳疾忌医,结果让问题越滚越大。

赛龙事件反映出目前中国一些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还属于浑水状态,而不是清水状态。所谓清水状态,应坚持两个原则:市场化原则、法制化原则,政府和企业都应该遵守这两个原则。虽然各地会根据不同的投资环境,出台一定政策,但总体方向应该阳光化、透明化、公平化,能摆到桌面上,讲究诚信,恪守信用,这是新型政商关系的方向。反之,如果一开始政府就用超过常规的所谓优惠来吸引企业,那对企业来说也是一个风险,政策太优惠,就会助长太多的投机主义,让企业意识不到市场本身的残酷和风险控制的必要性。

然而,在共青城,赛龙并不是唯一享受这样优惠政策的企业,比如共青城2014年在引入汉能薄膜发电集团有限公司时,还因为“从接触到签约,仅花了22天时间;从签约到开工,只用了不到三个月”被江西本地媒体称之为“共青速度”。

但依靠各种优惠政策引进的手机和光伏产业最后都受挫,在拿足了各种政府的优惠政策后,空手套白狼的企业不在少数。到今天,共青城依然没有特别大的产业和企业。

赛龙事件也间接宣告了这种“官商合谋”招商引资模式的破产,尽管他们的初衷可能都是好的。但这些初衷本身就有很多不符合经济规律、市场规律、法治要求的地方,双方都在假想,政府想万一引入的是大明星呢,企业想万一问题能在政府支持下解决呢。这条路注定行不通。新型政商关系的本质是企业正常经营、正当经营、自生经营,政府创造三公环境,双方要有“一臂之隔”,不能弄得政企不分。

殊不知,“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

无论是政还是商,还是想想如何用心“宜商”吧!

热点推荐:
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商务合作 | 联系投稿 | 联系删稿 | 合作伙伴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