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生:粤港澳大湾区要形成充分开放市场环境
2017-11-20 00:00:00 新浪财经
讯 第14届国际金融论坛(IFF)全球年会于11月17日~19日在广州香格里拉大酒店召开。IFF学术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建立起一个四位一体的产业体系。
目前国内金融、医疗健康、教育科研、零售批发等领域国企占比较大。他认为,形成民企占比更大,国企外企占比合理的充分开放市场、投资和营商环境是大湾区需要努力的方向。
具体如下:
谢谢主席先生,也非常感谢论坛的邀请!我主要是谈几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我谈一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怎么能够发展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因为中国下一步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以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所构成的这么一个现代化的产业体系。
这个产业体系和过去30多年的发展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按照十九大报告讲的,过去30多年我们强调的是高速增长,未来30多年我们将强调高质量发展。因此,我们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建立起一个四位一体,就是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也就是怎么能够转向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核心指标,也就是要通过质量的变革、效率的变革、动力的变革,提高我们这个粤港澳大湾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中国政府提出来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是新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新材料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也就是说这七大产业是现在中国政府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在湾区建设这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先第一个问题就是要解决好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我们用一个指标来衡量,就是用研发投入强度的指标,也就是一年R&D支出占GDP的比重这个指标来衡量。
我们会发现去年广东的研发投入的强度已经达到了2.56,达到2.56是个什么概念呢?OECD平均水平是2.4,也就是我们广东去年研发投入的强度已经超过了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判断,就是在这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广东已经开始步入创新驱动阶段。
但是要达到研发创新投入存量的积累,可能我们的广东地区还需要10年、20年更长时间的努力。在粤港澳大湾区,我们可以看到香港的研发强度是比较低的,香港的研发强度只有0.73。香港特区政府已经明确提出要在2022年,香港的研发投入的强度要达到1.5,也就是说粤港澳大湾区加在一起一年投入创新的资金是超过了2200亿人民币。
深圳的研发投入的强度是4.1,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从研发创新投入的角度,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已经具备了通过创新驱动来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和条件。虽然香港研发创新的强度低,但是香港有广东所没有的一些优势条件:
第一个就是香港有四所世界一流的大学,而进入世界一百强的大学广东是没有的,尤其是深圳的研发创新强度超过4,这是一个很高的强度,但是深圳今后创新驱动的发展所受到的一个最重要的约束,就是深圳没有世界一流大学。因此粤港澳大湾区要真正进入到创新驱动阶段,如何解决港澳和广东在世界一流大学的合作,就变成一个非常非常迫切的问题。
香港有第二个方面的优势,就是香港直接融资体系的建设是世界一流的。香港对我们的创新驱动来讲,也就是如何能够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直接融资的体系,这个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在广东,无论是广州还是深圳,在直接融资体系方面都是一个短板,尤其是为科技创新融资提供多层次各种类型的现代直接融资的市场工具和体系,在这个方面,香港是有着世界级的优势。
香港的第三个优势就是香港的国际化程度、香港市场经济的环境和香港的法治条件,这些方面都是能够和港澳同广东会形成一个互补性的强强联合机制。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现在在粤港澳地区开始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也就是创新驱动的阶段。
和我们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相竞争的还有其他的几个版块,比如中国的长三角地区。中国的长三角地区去年一年投入创新的经费达到4200亿,基本上可以讲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倍。像上海的研发强度是达到了3.82,浙江的研发强度达到了2.43,江苏的研发强度达到了2.66,江苏的研发强度和上海的研发强度都是高于广东的。但是广东研发投入的强度的上升进步是比较快的,因此,下一步谁能够率先建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地,就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地,谁能够率先成为世界级的城市群,应当讲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地区形成了一个未来激烈竞争的态势。
第三个版块,京津冀地区。京津冀地区我们可以看到一年投入的经费是2440亿,略多于我们粤港澳大湾区。像北京的研发强度是5.96,前年是6.01,我们可以看到北京的研发强度是最高的,在中国,北京聚集了中国最好的大学、最好的研究院所、最好的企业创新平台和最好的科技创新人才,现在国家又在京津冀地区建设了雄安新区,下一步创新驱动发展,我们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群实际上是面对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的竞争。因此,这个态势我觉得对粤港澳地区来讲,这是一个很大的压力。
另外一个方面,当我们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时候,粤港澳大湾区实际上是有三个城市圈,有这三个都市圈,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如何能够实现差异化定位,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知道,粤港澳大湾区下一步所对标的对手一个是纽约湾区,纽约湾区是全球金融网络中心;第二个对标的对手是旧金山湾区,旧金山湾区是全球创新网络的中心;第三个对标的对手是东京湾区,东京湾区是全球现代制造的网络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三个都市圈,一个就是广州、佛山、肇庆,这个都市圈如何能够通过与港澳对接来明确下一步所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定位。第二个就是深圳、东莞、惠州,如何能够通过与港澳优势的对接,也形成自己的差异化定位。第三个都市圈就是珠海、中山、江门,如何通过与港澳的对接合作,能够形成自己的差异化优势。
因此这种差异化的定位会涉及到哪一个都市圈在与港澳合作,能够把自己的差异化定位于区域乃至全球金融网络中心。哪一个都市圈会更加倾向定位整个地区乃至全球创新网络中心,哪一个都市圈会更加倾向于区域乃至全球的现代服务的网络中心。这个应当要在未来逐步明确,比如说广佛肇都市圈能不能够今后打造对标东京湾区那样,成为全球的现代制造网络中心。像深圳、东莞和惠州,能不能够对标旧金山这种全球的创新网络中心。港澳和珠海、中山、江门能不能够共同打造面对,尤其是香港应当有条件和珠三角地区共同打造区域乃至全球的金融网络中心。
第三个问题,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高标准的投资环境、营商环境和市场环境。过去30多年可以看到在广东地区,在与港澳合作方面,凡是发展好的地方有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把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和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社会这个和谐的手和开放这个压力的手,能够把它变成一个合作的机制。只要是把这四只手形成合力,我们的经济、我们的社会和我们整个改革都会取得更快的发展。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过去30多年,从整个国家的改革开放到现在,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呢?比如说制造业,从整个国家的制造业,民营企业的比重是达到了61.2%,外商投资的比重达到了11%,国有企业的比重达到了27.8%。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看到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民营企业在制造业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了60%,外商投资企业的比重已经超过了10%。我们可以看到过去的30多年,我们在制造业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混合所有制的结构。
但是我们如果看其他的产业,比如金融,可以看到国有企业的成分所占的比重仍然是90.7%,我们在医疗健康,国有企业的成分依然达到了89.9%,我们在文化、我们在教育、我们在科研、我们在零售批发都能够看到国有企业的比重都是在60%以上。
因此,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来讲,也就是我们如何能够在直接融资体系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体系建设和在科研、文化、零售、批发和医疗健康、经营和租赁这些领域,也能够像制造业那样来形成一个民营企业占更大的比重、外资占一个合理的比重、国有企业占一个合理的比重,来形成一个充分开放的市场环境、投资的环境和营商的环境,我觉得这个是我们粤港澳大湾区下一步需要努力的方向。
我们可以看到最近,这个月,国家已经在金融领域进行了相当大幅度的开放,而且我相信在这些现代服务领域,下一步开放的步伐会迈得很快。因为在我们的投资环境和营商环境和市场环境的改善,下一步将成为重点。
最后一个问题,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应当是在一国两制的条件下,需要进行制度的创新,这样的话才能够形成一个合力。也就是在合作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各方应该形成一个合作的合力。
在这个方面,我主要谈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粤港澳大湾区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如何能够推动跨境金融、跨境创新和跨境人才网络的合作。因为刚才在我的演讲中间,我一直在讲粤港澳大湾区在一流直接融资体系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体系的建设、一流价值链和现代制造体系的建设、一流航运贸易物流体系的建设和一流专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也就是说这个跨境的金融创新和人才网络的建设,我觉得对粤港澳大湾区来讲,是未来粤港澳各方共同努力的方向。
这里头就会涉及到我们多年说的一个问题,我们谈跨境合作,无论是在航运还是在贸易,还是在物流,还是在金融,实际上我们会涉及到这个合作怎么能够形成一个利益的共同体、怎样的共同体、命运的共同体。这个问题是我们过去30多年努力解决但是我们始终没有解决好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就会涉及到下一步怎么能够建立起一个面对于未来的粤港澳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的合作。
第二个粤港澳大湾区在一国两制下的合作会涉及到跨境一体化合作。跨境的一体化合作就是在当前的逆全球化、保护主义盛行、民粹主义盛行和国家主义盛行的条件下,粤港澳能够推动这种跨境的一体化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对这个问题,我们实际上有三个着力点。
第一个着力点就是我们如何能够在周边地区,也就是亚太地区和东南亚地区能够推动这种自由贸易的合作。最近,我们香港同东盟开展这个方面的合作,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可喜的变化。下一步,也就是粤港澳地区如何在我们的这个地区开放地区主义的自由贸易区的合作,我觉得这个香港和澳门应该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第二个方面,也就是我们下一步的自由贸易区的战略的另外一个重点,就是要辐射“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下一步在“一带一路”的合作,尤其是在“五通”方面的合作,包括政策方面的对接,政策规划和战略方面的对接,也包括设施的连通、贸易的畅通、资金的融通和民心的相通,粤港澳大湾区在这个领域如何能够推动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合作。
第三个方面,粤港澳大湾区下一步要面对全球,如何能够在全球构建一个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网络,在这个方面,港澳作为两个单独关税区和广东作为国家东部沿海的一个省份,如何能够合作推动整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全球贸易投资的开放。
第三,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如何能够发展世界级城市群。世界级城市群实际上有三个问题是我们粤港澳需要面对和解决好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们要打造世界级的城市群,世界级的城市群就会涉及到我们的几个重要城市,如何解决我们首位城市的合作,像香港、广州、深圳,在粤港澳地区也包括澳门,也就是说粤港澳大湾区的四个重要的城市,如何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来形成一个首位城市的合力。因为无论是在纽约湾区、东京湾区,还是旧金山湾区,他们的首位城市都是非常明确的,但是在粤港澳大湾区,我们的首位城市可能是首位城市群,如何解决好这个合作也是下一步发展非常重要的。
第二个问题,就会涉及到广东的三个都市群如何同港澳合作。这中间不可避免会产生竞争,如何能够解决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因为这三个都市圈都希望把现代金融作为发展的重点。
另外一个方面,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涉及到商贸、涉及到旅游,以及涉及到航运、贸易,都和港澳之间会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关系怎么能够构造一个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我觉得这是一个挑战。
第三个,粤港澳大湾区同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之间如何能够建立起一个合作伙伴关系,因为我们需要向这三个世界级湾区互学互鉴,粤港澳大湾区下一步的发展应该讲是新的35年的开始,在2035年、在2050年,粤港澳大湾区在整个世界经济的格局,在地区经济的格局和在国家的经济格局中间,会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我觉得方面是需要我们共同来研究和回答的。
目前国内金融、医疗健康、教育科研、零售批发等领域国企占比较大。他认为,形成民企占比更大,国企外企占比合理的充分开放市场、投资和营商环境是大湾区需要努力的方向。
具体如下:
谢谢主席先生,也非常感谢论坛的邀请!我主要是谈几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我谈一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怎么能够发展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因为中国下一步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以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所构成的这么一个现代化的产业体系。
这个产业体系和过去30多年的发展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按照十九大报告讲的,过去30多年我们强调的是高速增长,未来30多年我们将强调高质量发展。因此,我们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建立起一个四位一体,就是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也就是怎么能够转向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核心指标,也就是要通过质量的变革、效率的变革、动力的变革,提高我们这个粤港澳大湾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中国政府提出来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是新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新材料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也就是说这七大产业是现在中国政府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在湾区建设这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先第一个问题就是要解决好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我们用一个指标来衡量,就是用研发投入强度的指标,也就是一年R&D支出占GDP的比重这个指标来衡量。
我们会发现去年广东的研发投入的强度已经达到了2.56,达到2.56是个什么概念呢?OECD平均水平是2.4,也就是我们广东去年研发投入的强度已经超过了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判断,就是在这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广东已经开始步入创新驱动阶段。
但是要达到研发创新投入存量的积累,可能我们的广东地区还需要10年、20年更长时间的努力。在粤港澳大湾区,我们可以看到香港的研发强度是比较低的,香港的研发强度只有0.73。香港特区政府已经明确提出要在2022年,香港的研发投入的强度要达到1.5,也就是说粤港澳大湾区加在一起一年投入创新的资金是超过了2200亿人民币。
深圳的研发投入的强度是4.1,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从研发创新投入的角度,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已经具备了通过创新驱动来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和条件。虽然香港研发创新的强度低,但是香港有广东所没有的一些优势条件:
第一个就是香港有四所世界一流的大学,而进入世界一百强的大学广东是没有的,尤其是深圳的研发创新强度超过4,这是一个很高的强度,但是深圳今后创新驱动的发展所受到的一个最重要的约束,就是深圳没有世界一流大学。因此粤港澳大湾区要真正进入到创新驱动阶段,如何解决港澳和广东在世界一流大学的合作,就变成一个非常非常迫切的问题。
香港有第二个方面的优势,就是香港直接融资体系的建设是世界一流的。香港对我们的创新驱动来讲,也就是如何能够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直接融资的体系,这个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在广东,无论是广州还是深圳,在直接融资体系方面都是一个短板,尤其是为科技创新融资提供多层次各种类型的现代直接融资的市场工具和体系,在这个方面,香港是有着世界级的优势。
香港的第三个优势就是香港的国际化程度、香港市场经济的环境和香港的法治条件,这些方面都是能够和港澳同广东会形成一个互补性的强强联合机制。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现在在粤港澳地区开始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也就是创新驱动的阶段。
和我们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相竞争的还有其他的几个版块,比如中国的长三角地区。中国的长三角地区去年一年投入创新的经费达到4200亿,基本上可以讲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倍。像上海的研发强度是达到了3.82,浙江的研发强度达到了2.43,江苏的研发强度达到了2.66,江苏的研发强度和上海的研发强度都是高于广东的。但是广东研发投入的强度的上升进步是比较快的,因此,下一步谁能够率先建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地,就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地,谁能够率先成为世界级的城市群,应当讲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地区形成了一个未来激烈竞争的态势。
第三个版块,京津冀地区。京津冀地区我们可以看到一年投入的经费是2440亿,略多于我们粤港澳大湾区。像北京的研发强度是5.96,前年是6.01,我们可以看到北京的研发强度是最高的,在中国,北京聚集了中国最好的大学、最好的研究院所、最好的企业创新平台和最好的科技创新人才,现在国家又在京津冀地区建设了雄安新区,下一步创新驱动发展,我们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群实际上是面对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的竞争。因此,这个态势我觉得对粤港澳地区来讲,这是一个很大的压力。
另外一个方面,当我们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时候,粤港澳大湾区实际上是有三个城市圈,有这三个都市圈,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如何能够实现差异化定位,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知道,粤港澳大湾区下一步所对标的对手一个是纽约湾区,纽约湾区是全球金融网络中心;第二个对标的对手是旧金山湾区,旧金山湾区是全球创新网络的中心;第三个对标的对手是东京湾区,东京湾区是全球现代制造的网络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三个都市圈,一个就是广州、佛山、肇庆,这个都市圈如何能够通过与港澳对接来明确下一步所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定位。第二个就是深圳、东莞、惠州,如何能够通过与港澳优势的对接,也形成自己的差异化定位。第三个都市圈就是珠海、中山、江门,如何通过与港澳的对接合作,能够形成自己的差异化优势。
因此这种差异化的定位会涉及到哪一个都市圈在与港澳合作,能够把自己的差异化定位于区域乃至全球金融网络中心。哪一个都市圈会更加倾向定位整个地区乃至全球创新网络中心,哪一个都市圈会更加倾向于区域乃至全球的现代服务的网络中心。这个应当要在未来逐步明确,比如说广佛肇都市圈能不能够今后打造对标东京湾区那样,成为全球的现代制造网络中心。像深圳、东莞和惠州,能不能够对标旧金山这种全球的创新网络中心。港澳和珠海、中山、江门能不能够共同打造面对,尤其是香港应当有条件和珠三角地区共同打造区域乃至全球的金融网络中心。
第三个问题,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高标准的投资环境、营商环境和市场环境。过去30多年可以看到在广东地区,在与港澳合作方面,凡是发展好的地方有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把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和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社会这个和谐的手和开放这个压力的手,能够把它变成一个合作的机制。只要是把这四只手形成合力,我们的经济、我们的社会和我们整个改革都会取得更快的发展。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过去30多年,从整个国家的改革开放到现在,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呢?比如说制造业,从整个国家的制造业,民营企业的比重是达到了61.2%,外商投资的比重达到了11%,国有企业的比重达到了27.8%。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看到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民营企业在制造业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了60%,外商投资企业的比重已经超过了10%。我们可以看到过去的30多年,我们在制造业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混合所有制的结构。
但是我们如果看其他的产业,比如金融,可以看到国有企业的成分所占的比重仍然是90.7%,我们在医疗健康,国有企业的成分依然达到了89.9%,我们在文化、我们在教育、我们在科研、我们在零售批发都能够看到国有企业的比重都是在60%以上。
因此,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来讲,也就是我们如何能够在直接融资体系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体系建设和在科研、文化、零售、批发和医疗健康、经营和租赁这些领域,也能够像制造业那样来形成一个民营企业占更大的比重、外资占一个合理的比重、国有企业占一个合理的比重,来形成一个充分开放的市场环境、投资的环境和营商的环境,我觉得这个是我们粤港澳大湾区下一步需要努力的方向。
我们可以看到最近,这个月,国家已经在金融领域进行了相当大幅度的开放,而且我相信在这些现代服务领域,下一步开放的步伐会迈得很快。因为在我们的投资环境和营商环境和市场环境的改善,下一步将成为重点。
最后一个问题,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应当是在一国两制的条件下,需要进行制度的创新,这样的话才能够形成一个合力。也就是在合作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各方应该形成一个合作的合力。
在这个方面,我主要谈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粤港澳大湾区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如何能够推动跨境金融、跨境创新和跨境人才网络的合作。因为刚才在我的演讲中间,我一直在讲粤港澳大湾区在一流直接融资体系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体系的建设、一流价值链和现代制造体系的建设、一流航运贸易物流体系的建设和一流专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也就是说这个跨境的金融创新和人才网络的建设,我觉得对粤港澳大湾区来讲,是未来粤港澳各方共同努力的方向。
这里头就会涉及到我们多年说的一个问题,我们谈跨境合作,无论是在航运还是在贸易,还是在物流,还是在金融,实际上我们会涉及到这个合作怎么能够形成一个利益的共同体、怎样的共同体、命运的共同体。这个问题是我们过去30多年努力解决但是我们始终没有解决好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就会涉及到下一步怎么能够建立起一个面对于未来的粤港澳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的合作。
第二个粤港澳大湾区在一国两制下的合作会涉及到跨境一体化合作。跨境的一体化合作就是在当前的逆全球化、保护主义盛行、民粹主义盛行和国家主义盛行的条件下,粤港澳能够推动这种跨境的一体化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对这个问题,我们实际上有三个着力点。
第一个着力点就是我们如何能够在周边地区,也就是亚太地区和东南亚地区能够推动这种自由贸易的合作。最近,我们香港同东盟开展这个方面的合作,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可喜的变化。下一步,也就是粤港澳地区如何在我们的这个地区开放地区主义的自由贸易区的合作,我觉得这个香港和澳门应该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第二个方面,也就是我们下一步的自由贸易区的战略的另外一个重点,就是要辐射“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下一步在“一带一路”的合作,尤其是在“五通”方面的合作,包括政策方面的对接,政策规划和战略方面的对接,也包括设施的连通、贸易的畅通、资金的融通和民心的相通,粤港澳大湾区在这个领域如何能够推动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合作。
第三个方面,粤港澳大湾区下一步要面对全球,如何能够在全球构建一个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网络,在这个方面,港澳作为两个单独关税区和广东作为国家东部沿海的一个省份,如何能够合作推动整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全球贸易投资的开放。
第三,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如何能够发展世界级城市群。世界级城市群实际上有三个问题是我们粤港澳需要面对和解决好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们要打造世界级的城市群,世界级的城市群就会涉及到我们的几个重要城市,如何解决我们首位城市的合作,像香港、广州、深圳,在粤港澳地区也包括澳门,也就是说粤港澳大湾区的四个重要的城市,如何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来形成一个首位城市的合力。因为无论是在纽约湾区、东京湾区,还是旧金山湾区,他们的首位城市都是非常明确的,但是在粤港澳大湾区,我们的首位城市可能是首位城市群,如何解决好这个合作也是下一步发展非常重要的。
第二个问题,就会涉及到广东的三个都市群如何同港澳合作。这中间不可避免会产生竞争,如何能够解决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因为这三个都市圈都希望把现代金融作为发展的重点。
另外一个方面,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涉及到商贸、涉及到旅游,以及涉及到航运、贸易,都和港澳之间会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关系怎么能够构造一个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我觉得这是一个挑战。
第三个,粤港澳大湾区同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之间如何能够建立起一个合作伙伴关系,因为我们需要向这三个世界级湾区互学互鉴,粤港澳大湾区下一步的发展应该讲是新的35年的开始,在2035年、在2050年,粤港澳大湾区在整个世界经济的格局,在地区经济的格局和在国家的经济格局中间,会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我觉得方面是需要我们共同来研究和回答的。
热点推荐: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