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报:调控有度 经济发展重在提高质量
2017-12-06 00:00:00 中国证券网
专家表示,十九大报告没有对中国经济增速提出具体数字,增长的内涵发生了变化。经济增长的重点在于提高质量,目标是新发展。要在保证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此外,未来宏观调控将更有度。
重新定义经济增长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表示,尽管十九大报告没有对经济增速提出具体目标,但实际上已经给出了结果。现在的经济增速应该是一个令人满意的速度,未来改革到位了,体制理顺了,各方面机制协调了,经济增长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这些基础没有打好,仅仅去追求增长速度,很可能难以达到这个目标。
刘尚希说,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时期走过来,现在应该对增长速度问题有新定位。经济增长取决于潜在增长率,潜在的增长率在经济理论上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现在大家都在测算中国潜在增长率应该是多少。现实增长率和潜在增长率比较吻合是理想状态。如果现实增长率高于潜在增长率,经济就过热;如果现实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经济增长潜力就没有充分发挥。综合各方面的测算来看,中国现在的潜在增长率是下降的,这是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后带来的结果。比如,过去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些红利消失了。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卢锋表示,不要对经济增速进行预测。如果预测达不到,也就是政策承诺没达到,政府最后就会勉强采取很多政策工具,这可能会有一些弊端。所以,十九大报告没有对经济增速做任何表述。不做预测并不是说增长不重要,而是增长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今后要在保证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增长的目标是新发展,关键词是发展。发展不能脱离增长,很多发展中的问题还是要通过增长来解决,所以未来增长的任务还很重。
卢锋说,不对经济增速做预测,但可以根据经济周期阶段特点,对未来经济变化做推测。从经济周期角度看,经济还处于下行调整阶段,其表现是增长率在下降。值得关注的是,这个增长率是为了保证稳增长而采取了一些积极宏观政策才实现的。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表示,未来政策导向将发生变化,结构性改革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同时,要通过必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促使经济增长速度跟经济潜在增长速度差不多。预计未来经济增速将适当放缓,未来三年经济增速在6.3%左右。
宏观调控要有度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表示,十九大报告强调宏观调控有度,这个表述意味深长,是宏观调控如何把握的问题。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很多国家宏观调控的手伸到市场里,伸到微观主体具体运行层面,有可能越俎代庖。中国要建设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如果宏观调控代替微观主体去配置市场,就是无度。未来宏观调控要有度,就是宏观调控要过渡到正常市场经济常态,要按照有度要求进行改革。
其中,利率、汇率、收益率这三大块协调是宏观调控必须尽快建立起来的。首先要让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协调发展,然后完善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关键环节至今没有解决。同时,一定要对利率、汇率这种基本要素改革的严峻性有清醒的认识,利率、汇率渗透在所有的环节,因此它的改革需要所有的环境予以配合。
祝宝良表示,政策调控目标应放在提质增效 和结构优化 上。未来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继续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定不移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不断化解金融风险,夯实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
祝宝良称,从今年到2020年,中国经济领域主要的任务是打好三个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精准扶贫与污染防治这两项任务需要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同发挥作用,政府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企业内部要把环保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基于此,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宏观调控政策基本方向已经确定,财政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宽松来支持减贫和环境保护。货币政策应该往中性偏紧的方向转换,但是不能过快紧缩货币,要创造比较好的货币环境来加快一些改革。同时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保障型企业活力。
税改将持续深化
刘尚希表示,未来中国税制改革首先是更加关注税收公平。税制改革应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为形成公平的竞争环境而努力。税制改革应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社会的公平正义作出贡献,可在一些间接税上考虑减税。
卢锋表示,结合内外部形势看,中国税改仍有一定空间。正在推行的结构性改革都对减税有一定作用。未来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改革都将成税制改革的重点。
对于美国减税政策实施对未来中国税制改革的影响,刘尚希表示,中国的税制与美国的税制不同,我国以间接税为主,美国以直接税为主。中国这些年一直在降税,最典型的就是营改增。营改增减税额度有一万多亿元,下一步将实施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减税改革。
重新定义经济增长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表示,尽管十九大报告没有对经济增速提出具体目标,但实际上已经给出了结果。现在的经济增速应该是一个令人满意的速度,未来改革到位了,体制理顺了,各方面机制协调了,经济增长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这些基础没有打好,仅仅去追求增长速度,很可能难以达到这个目标。
刘尚希说,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时期走过来,现在应该对增长速度问题有新定位。经济增长取决于潜在增长率,潜在的增长率在经济理论上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现在大家都在测算中国潜在增长率应该是多少。现实增长率和潜在增长率比较吻合是理想状态。如果现实增长率高于潜在增长率,经济就过热;如果现实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经济增长潜力就没有充分发挥。综合各方面的测算来看,中国现在的潜在增长率是下降的,这是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后带来的结果。比如,过去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些红利消失了。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卢锋表示,不要对经济增速进行预测。如果预测达不到,也就是政策承诺没达到,政府最后就会勉强采取很多政策工具,这可能会有一些弊端。所以,十九大报告没有对经济增速做任何表述。不做预测并不是说增长不重要,而是增长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今后要在保证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增长的目标是新发展,关键词是发展。发展不能脱离增长,很多发展中的问题还是要通过增长来解决,所以未来增长的任务还很重。
卢锋说,不对经济增速做预测,但可以根据经济周期阶段特点,对未来经济变化做推测。从经济周期角度看,经济还处于下行调整阶段,其表现是增长率在下降。值得关注的是,这个增长率是为了保证稳增长而采取了一些积极宏观政策才实现的。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表示,未来政策导向将发生变化,结构性改革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同时,要通过必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促使经济增长速度跟经济潜在增长速度差不多。预计未来经济增速将适当放缓,未来三年经济增速在6.3%左右。
宏观调控要有度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表示,十九大报告强调宏观调控有度,这个表述意味深长,是宏观调控如何把握的问题。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很多国家宏观调控的手伸到市场里,伸到微观主体具体运行层面,有可能越俎代庖。中国要建设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如果宏观调控代替微观主体去配置市场,就是无度。未来宏观调控要有度,就是宏观调控要过渡到正常市场经济常态,要按照有度要求进行改革。
其中,利率、汇率、收益率这三大块协调是宏观调控必须尽快建立起来的。首先要让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协调发展,然后完善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关键环节至今没有解决。同时,一定要对利率、汇率这种基本要素改革的严峻性有清醒的认识,利率、汇率渗透在所有的环节,因此它的改革需要所有的环境予以配合。
祝宝良表示,政策调控目标应放在提质增效 和结构优化 上。未来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继续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定不移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不断化解金融风险,夯实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
祝宝良称,从今年到2020年,中国经济领域主要的任务是打好三个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精准扶贫与污染防治这两项任务需要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同发挥作用,政府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企业内部要把环保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基于此,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宏观调控政策基本方向已经确定,财政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宽松来支持减贫和环境保护。货币政策应该往中性偏紧的方向转换,但是不能过快紧缩货币,要创造比较好的货币环境来加快一些改革。同时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保障型企业活力。
税改将持续深化
刘尚希表示,未来中国税制改革首先是更加关注税收公平。税制改革应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为形成公平的竞争环境而努力。税制改革应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社会的公平正义作出贡献,可在一些间接税上考虑减税。
卢锋表示,结合内外部形势看,中国税改仍有一定空间。正在推行的结构性改革都对减税有一定作用。未来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改革都将成税制改革的重点。
对于美国减税政策实施对未来中国税制改革的影响,刘尚希表示,中国的税制与美国的税制不同,我国以间接税为主,美国以直接税为主。中国这些年一直在降税,最典型的就是营改增。营改增减税额度有一万多亿元,下一步将实施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减税改革。
热点推荐: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