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寻机”首都经济圈 跻身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
2015-07-17 10:22:16 互联网
经济导报记者近日从德州市有关部门获悉,国务院日前印发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山东德州建设京津冀产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优质农产品(16.46, 0.48, 3.00%)供应、劳动力输送基地和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
德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陈飞在近日召开的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新时期国家区域经济更好协同发展的试验,通过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北京大量的优质资源将向外疏散,这对德州的快速发展是难得的战略机遇。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每个城市的定位,体现出不同城市的不同特色,德州定位于优质农产品供应是十分准确的。”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院长、导报特约评论员刘冰表示,农产品一直是德州的优势品牌,德州要建设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提高优质农产品供应能力,提升产业层次,建设好粮食、油料、畜禽、果蔬、酒品、木材加工六大农产品供应基地。
德州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告诉导报记者,目前,德州围绕建设京津冀“一区四基地”,正加紧制定推进措施,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产业转移;该市还将争取更多政策空间,允许其在产业推动、科技创新等方面出政策、搞试点、做创新。
农业优势凸显
“德州定位于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这意味着德州承担着京津冀南部可持续发展屏障的作用。德州作为京津冀发展的支撑区域,一定要发挥其优势,特别在农产品方面。”刘冰表示。
导报记者了解到,德州的粮食产量占山东省的1/6,畜牧业产值占山东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46%,可为京津地区提供充足的优质农产品。而德州与北京在农产品方面一直联系紧密,2011年,该市与北京最大的食品产业集团北京二商集团签订战略协议,为之供应粮菜肉蛋。
“德州有着‘北京一小时经济圈’的交通优势、‘粮棉菜林果’的大农业优势、‘畜禽产品供应基地’的资源储备,都是北京二商集团最为看重的。”北京二商集团董事长孙杰表示,德州是全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北京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双方联手将有助于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根据德州的定位,到2020年,该市粮食总产量将稳定在165亿斤以上,蔬菜总产量达到900万吨,肉类总产量达到100万吨;“三品一标”产品产地认证面积占食用农产品面积的60%以上,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全市建成5个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10个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10个大型生鲜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区域性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
作为山东惟一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城市,德州确立了“一区四基地”的战略地位。陈飞表示,德州要用足用好上级政策支持,把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盘子,争取最大限度地享受政策红利。
优化营商环境
刘冰表示,德州经济近几年一直保持较快增长,营商环境也在逐年优化,特别是与北京“交往甚密”。2013年,德州齐河县与北京海淀区政府和中关村(10.39, 0.38, 3.80%)海淀园多次协商后,由山东齐裕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在齐河建设中关村产业园,借助中关村科技企业协会吸纳中关村高科技企业前来投资兴业,发展“飞地经济”。
根据定位,德州将建设劳动力输送基地。将乐陵、宁津、庆云作为京津冀劳务输送重点区域,形成上下贯通、城乡一体的劳务输送网络。为此,将强化技能培训,力争每年对3.5万名劳动力开展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为京津冀经济圈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2万人。
德州将每年引进京津区域亿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200亿元,每个县(市、区)至少有2个央企强企项目落户开工。在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方面,德州市力争到2020年,全市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和与大院大所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分别达到700家以上,占规模以上企业的20%以上,每个县(市、区)建成一处科技创新创业园。
热点推荐: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