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病”三大症状警示中国
如今经济学家们纷纷把日本作为反面典型,研究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何以陷入“失落的20年”,寻找治疗“日本病”的药方。总结学术界迄今得出的一些结论,过去的20年日本社会的失落主要有以下三大方面原因。
研究日本经济的学者大都同意,上世纪90年代初的泡沫经济危机是日本步入失落年代的发端。所谓泡沫经济,实质上就是资产实际价值和价格的严重背离。这种背离的温床则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日元急剧升值造成的流动资金的过剩和由此引起的不动产投机。流动资产过剩本来无论对投资和消费都是一件好事,但它往往也是双刃剑,伴随着副作用,即引诱全民走向投机。全民投机心理是一种“富贵病”,不光日本有,全世界发达国家都会有。从这一层意义上说,未来中国社会也会面临人民币升值引起的流动资产过剩,如何吸取日本的教训也是当然的课题。
严重的少子化和老龄化,意味着日本社会出现了人口危机。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不仅导致了劳动力的减少,影响了日本企业的生产扩大,同时劳动年龄人口也是社会消费的主力,直接影响了社会消费的扩大。因此所有的经济学家都同意,人口问题造成的社会危机是所谓“失落的20年”的最大成因。
石油危机冲击以后,日本从“重厚长大”产品向“轻薄短小”产品转移,大量进军以家电为主的电子产品领域,先后击败了美国的汽车、电视、相机和音响等行业。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以后,日美之间在高科技领域展开较量,日本大企业曾经在高清电视、电讯、数据存储等领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试图抢得先机,制定世界标准,确立主导地位,但遭遇到美国的大力阻截,不是标准制式不被承认,就是落后一步而功亏一篑。更主要的是在IT革命的浪潮中,和美国相比,日本竟然毫无建树,默默无闻。在传统的家电领域里又遭遇到了先后步入高速经济增长的亚洲新兴国家如韩国、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奋起直追,在劳动力和市场等因素的作用下不得不让出了大片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