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先手"布局净值型理财
2018-04-02 00:00:00 新金融观察
备受市场瞩目的资管新规于日前获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通过,从目前的信息看,按产品类型统一监管标准、消除监管套利将成为资管新规的整体方向。而随着新的规则颁布在即,银行方面已开始着眼业务和产品的调整。
过渡期可能延长
3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意味着资管新规即将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资管行业也将随之迎来统一监管时期。
会议指出,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要立足整个资产管理行业,坚持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相结合,按照资产管理产品的类型统一监管标准,实行公平的市场准入和监管,最大限度消除监管套利空间,促进资产管理业务规范发展。
从会议释放的政策方向看,与2017年11月公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一致,资管新规将遵循按产品类型统一监管标准、消除监管套利的主要原则,打破刚兑,实现对各类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全面、统一覆盖。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此前的政策文件由监管部门直接下发,此次资管新规经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如此“高规格”推进形式在过往十分罕见。对此,东方证券认为这一形式意味着本次监管行动已经不是行业内整顿,而是国家层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攻坚战、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凸显了新规空前的重要性。
而在整体方向既定后,市场将关注焦点集中于过渡期的设置以及净值化的具体实践方式。目前,券商机构的普遍判断是,为平缓新规引起的业务调整行为对金融市场的冲击,监管或以延长过渡期的方式给机构留出调整时间。东方证券分析师孙金霞认为,从公开信息看,落地版的新规更加注重规范而不是限制,也留足时间让市场做出充分准备。
事实上,从2017年2月市场流出资管新规内审稿,到2017年11月发布征求意见稿,再到本次获审议通过,前后已有一年之久,金融机构已经对新规有了较为充分的预期,业界认为文件正式颁布后,多半也不会对市场产生太大冲击,但也许是出于资管行业百万亿量级的规模,券商普遍推测新规过渡期可能延长,例如从发布之日算起,以便不符合新规的存量产品平稳退出。
此外,对于打破刚性兑付,资管新规拟要求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净值生成应当符合公允价值原则,及时反映基础资产的收益和风险。但由于非标资产缺乏活跃的交易市场、按照公允价值原则生成净值存在一定难度,因此,资管新规拟补充说明,部分非标可以用成本法估值,但有一定限制条件。
“目前市场关注的焦点是净值化的具体实践方式,特别是对于部分底层资产和部分产品能否沿用成本法或成本摊余法估值。”据华创证券屈庆团队分析,由于完全净值化从银行实际操作层面难以执行,因此正式稿可能存在部分调整,一是设置梯度过渡期的安排,二是对部分资产例如非标/ABS等流动性较差/低的产品继续采取摊余成本法,三是对部分类货币基金产品采取摊余成本法。
九成产品待转型
尽管资管新规的正式落地时间目前还并未确定,但从银行方面的表态和动作看,已经开始着手业务和产品的调整,以适应新的监管规则。例如,工商银行行长谷澍在该行业绩说明会上给出了资管新规出台后的发展方向,包括在资金来源端打造净值型产品体系,在投资端做好非标转标研究,寻找更多的标准化投资产品,以及在风控层面简化产品体系,减少嵌套,增强产品穿透性等。
就监管层对净值化管理的要求看,普益标准预计未来超九成的银行理财产品将在政策推动下转换为净值型。“作为资管行业的"老大哥",银行资管条线需对当前业务模式进行重大调整。其中产品净值化转型的要求更是凸显了监管对当前预期收益模式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审慎态度,银行理财的净值化转型已迫在眉睫。随着监管要求的明确,未来可能90%以上的银行理财产品将转型为净值型产品。”普益标准研究员魏骥遥表示。
这将迫使银行在调整期内解决净值型产品发行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系统建设、估值方式等,但在魏骥遥看来,最大的问题仍然是投资者教育,“从普益标准掌握的信息看,银行理财的客户多为风险厌恶型投资者,且部分客户的风险厌恶程度相对极端,不仅不能承受资金亏损的情况,甚至对于收益波动也不太接受。因此在净值型产品推出之际,银行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投资者教育上,引导投资者逐步适应收益趋于变动的净值型产品。”魏骥遥表示,同时银行也需要增强主动管理能力,尽量降低净值的波幅,与基金类产品形成错位的客户定位,避免市场占有率的下滑。
从市场表现来看,由于目前监管层对于资管新规中“公允价值原则”的补充定义仍未出台,因此大多数银行发行的净值型产品采用摊余成本法对资产进行估值,基本保证了收益的平稳上行表现。而从发行银行来看,投研能力和市场敏锐度较强的已对净值型理财产品提前布局。
据普益标准统计,2017年在18家全国性银行中有17家已发行净值型产品,城商行方面,有净值型理财产品在售的数量为25家。“从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变化情况来看,在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发布后连续两月均有较多新净值型产品发行,各银行已经开始为向净值型转型做出努力。”魏骥遥表示,从发行量和规模来看,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国有行是净值型产品的主要发行机构。
过渡期可能延长
3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意味着资管新规即将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资管行业也将随之迎来统一监管时期。
会议指出,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要立足整个资产管理行业,坚持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相结合,按照资产管理产品的类型统一监管标准,实行公平的市场准入和监管,最大限度消除监管套利空间,促进资产管理业务规范发展。
从会议释放的政策方向看,与2017年11月公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一致,资管新规将遵循按产品类型统一监管标准、消除监管套利的主要原则,打破刚兑,实现对各类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全面、统一覆盖。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此前的政策文件由监管部门直接下发,此次资管新规经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如此“高规格”推进形式在过往十分罕见。对此,东方证券认为这一形式意味着本次监管行动已经不是行业内整顿,而是国家层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攻坚战、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凸显了新规空前的重要性。
而在整体方向既定后,市场将关注焦点集中于过渡期的设置以及净值化的具体实践方式。目前,券商机构的普遍判断是,为平缓新规引起的业务调整行为对金融市场的冲击,监管或以延长过渡期的方式给机构留出调整时间。东方证券分析师孙金霞认为,从公开信息看,落地版的新规更加注重规范而不是限制,也留足时间让市场做出充分准备。
事实上,从2017年2月市场流出资管新规内审稿,到2017年11月发布征求意见稿,再到本次获审议通过,前后已有一年之久,金融机构已经对新规有了较为充分的预期,业界认为文件正式颁布后,多半也不会对市场产生太大冲击,但也许是出于资管行业百万亿量级的规模,券商普遍推测新规过渡期可能延长,例如从发布之日算起,以便不符合新规的存量产品平稳退出。
此外,对于打破刚性兑付,资管新规拟要求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净值生成应当符合公允价值原则,及时反映基础资产的收益和风险。但由于非标资产缺乏活跃的交易市场、按照公允价值原则生成净值存在一定难度,因此,资管新规拟补充说明,部分非标可以用成本法估值,但有一定限制条件。
“目前市场关注的焦点是净值化的具体实践方式,特别是对于部分底层资产和部分产品能否沿用成本法或成本摊余法估值。”据华创证券屈庆团队分析,由于完全净值化从银行实际操作层面难以执行,因此正式稿可能存在部分调整,一是设置梯度过渡期的安排,二是对部分资产例如非标/ABS等流动性较差/低的产品继续采取摊余成本法,三是对部分类货币基金产品采取摊余成本法。
九成产品待转型
尽管资管新规的正式落地时间目前还并未确定,但从银行方面的表态和动作看,已经开始着手业务和产品的调整,以适应新的监管规则。例如,工商银行行长谷澍在该行业绩说明会上给出了资管新规出台后的发展方向,包括在资金来源端打造净值型产品体系,在投资端做好非标转标研究,寻找更多的标准化投资产品,以及在风控层面简化产品体系,减少嵌套,增强产品穿透性等。
就监管层对净值化管理的要求看,普益标准预计未来超九成的银行理财产品将在政策推动下转换为净值型。“作为资管行业的"老大哥",银行资管条线需对当前业务模式进行重大调整。其中产品净值化转型的要求更是凸显了监管对当前预期收益模式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审慎态度,银行理财的净值化转型已迫在眉睫。随着监管要求的明确,未来可能90%以上的银行理财产品将转型为净值型产品。”普益标准研究员魏骥遥表示。
这将迫使银行在调整期内解决净值型产品发行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系统建设、估值方式等,但在魏骥遥看来,最大的问题仍然是投资者教育,“从普益标准掌握的信息看,银行理财的客户多为风险厌恶型投资者,且部分客户的风险厌恶程度相对极端,不仅不能承受资金亏损的情况,甚至对于收益波动也不太接受。因此在净值型产品推出之际,银行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投资者教育上,引导投资者逐步适应收益趋于变动的净值型产品。”魏骥遥表示,同时银行也需要增强主动管理能力,尽量降低净值的波幅,与基金类产品形成错位的客户定位,避免市场占有率的下滑。
从市场表现来看,由于目前监管层对于资管新规中“公允价值原则”的补充定义仍未出台,因此大多数银行发行的净值型产品采用摊余成本法对资产进行估值,基本保证了收益的平稳上行表现。而从发行银行来看,投研能力和市场敏锐度较强的已对净值型理财产品提前布局。
据普益标准统计,2017年在18家全国性银行中有17家已发行净值型产品,城商行方面,有净值型理财产品在售的数量为25家。“从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变化情况来看,在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发布后连续两月均有较多新净值型产品发行,各银行已经开始为向净值型转型做出努力。”魏骥遥表示,从发行量和规模来看,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国有行是净值型产品的主要发行机构。
热点推荐: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