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正点网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 页 财经新闻 主力数据 财经视频 研究报告 证券软件 内参传闻股市学院
你的位置: 正点财经 > 财经新闻 > 期货要闻 > 正文

新周期之辨:信号初显 预期已至周期趋势未明

2017-08-21 00:00:00 中国钢材价格网
    “新周期”是近来的讨论热点,笔者能想到的触发点大致包括三点:

1、中国经济增速企稳回升。GDP增速自2010年三季度从12.2%的峰值持续下降以来,最低降至去年连续三个季度的6.7%,今年前两个季度稳升至6.9%;

2、汇率由贬转升。自2014年开始人民币汇率开始持续贬值(2014年至2016年贬值幅度依次为2.4%、4.5%和 6.6%),汇率最低曾贬值至6.9666(2016年12月28日),但是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逐渐走强,汇价曾升至6.6485(2017年8月10),由此推算,累计升值幅度已近5%。

3、结构调整持续。自2015年开始,服务业对经济贡献率就持续超过了工业,而今年以来在金融业和房地产业贡献率回落的同时,服务业依然保持住了领先工业的态势。

这三点概括一下就是:在结构调整持续的背景下,经济增速已企稳回升,同时市场预期也大幅好转。由此,直觉上说接近“新周期”是有数据支点的。

那“新周期”是否真的来了呢?笔者认为,做此判断,还是需要一个逻辑支持的,即需要回答三个问题:

首先,中国经济是否有周期?观察1976年以来的GDP实际增速,中国经济确实存在周期,至今已大致是四个周期其次,周期转换因素的差异。在经历的四个周期中,周期转换的推动因素依次是:改革开放的确立(1978)、南方讲话(199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和一揽子经济刺激(2009)。由于推动因素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周期的时间长度。

具体而言:

1、改革开放的确立是延续至今最重要的体制、机制变化因素(尤其是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逐渐引入市场化机制).

2、南方讲话则更集中体现在为各生产要素的投入扫清了制度障碍(提出“三个有利于”),之后外部资本(例如FDI)和内部的劳动力、土地等要素的结合。

3、加入WTO之后,一方面中国产能和外部需求能够对接了,另一方面各要素的结合有机度的提升(先进技术和管理的引入).

4、数据反映出的,仅仅靠单纯的刺激措施,经济虽然能够缓解一时之忧,但持续性很差,且还要面临刺激后遗症的风险。

第三,当前中国经济的位置,是否已经具备周期转换因素?仅从数据而言,增速由6.7%回升至6.9%,只能说经济止住跌势。虽然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中的第一大产业,但这不并不意味着其他两个产业不重要,而且每一次新周期下的经济上扬,并行的一定是工业的好转,目前这个还没有看到。比如,气象局说今年的高温天气是1961年以来最为异常的,但至今没有听说哪里有拉闸限电的;还有各地社区的废旧物品收购价格也没有出现个别物品价格的暴涨,像这样的微观例证还有很多,表明的是经济尚未出现扭头向上的态势。

推动周期转换因素方面。2012年至今,中国适龄劳动力累计减少近2000万;外商实际直接投资规模(FDI一年累计增量)已连续14个月回落;如果剔除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因素,中国出口的实际增速已经超过两年是负增长了。可见,无论是外需,还是内外部要素的投入,均为结束下行。

另外,在新技术以及新技术推动下新需求被市场最终确认之前――即新增长点的形成之前(新增长点的含义主要包括新要素的发现或者旧要素结合方式的创新),即便是在体制和机制上进行了重大变革,那也只能算作新周期启动的积极准备,而我们自2012年确认“新常态”之后,准备工作是很积极的,但在要素投入规模和投入效率的新东风成形之前,当前对于“新周期”的争辩只表明是我们“心动”了。

在经济运行分析中,理清“幡动”(信号)、“心动”(预期)和“风动”(趋势)的差别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背后映射出的金融市场表象是不同的,不同的投资者需要各自对号入座才行。。
热点推荐:
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商务合作 | 联系投稿 | 联系删稿 | 合作伙伴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